一進入陸良縣龍海鄉(xiāng)小新村,便被村口那把極具民族特色的“嗩吶”所吸引,據了解這個面朝村外,迎著天空的巨型嗩吶名叫:嗩吶震天。它既代表著小新村的民族特色文化,也寓意著當地干部群眾吹響決戰(zhàn)脫貧攻堅的號角,堅定向貧困宣戰(zhàn)的毅力與決心。
順著修葺一新的村道走進小新村內,成排連片的特色小洋樓引入眼簾,色彩鮮亮的彝族墻繪,花叢點綴的房前綠化,干凈復古的青石板路面,別具匠心的火把廣場。這翻天覆地的變化都讓大家切身感受到了曾經那個肺結核病高發(fā),遠近聞名的臟亂差村子正在悄然蛻變,新的生活已經到來。
小新村位于龍海鄉(xiāng)的東北邊,隸屬龍海鄉(xiāng)大新村村委會,是一個純彝族村。作為一個當地較為貧困的自然村,以前的小新村住房條件惡劣,村民大多居住在破舊的磚瓦房,有的甚至已成了危房,而房前屋后除了栓養(yǎng)的牲畜,便是隨處可見的三堆雜物。由于缺少公廁、垃圾池,村內的環(huán)境一度臟亂不堪,垃圾遍地飛,污水到處流,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成了這里最真實的寫照。
自啟動美麗家園建設后,當地政府便把小新村作為重點納入規(guī)劃,科學定位,合理規(guī)劃,通過民族團結建設與脫貧攻堅相結合,著力把小新村打造為富有民族特色的鄉(xiāng)村旅游村落。在村民殷切的期盼,干部滿腔的熱情中,小新村的美麗建設也正式開始了。然而在實際工作中也并非一帆風順,大大小小的問題一個接一個。而關鍵的問題就是拆房,在彝族的傳統(tǒng)觀念中,房屋搬遷是關乎家族的大事,對于搬遷,很多村民都持謹慎態(tài)度。一方面想改善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一方面對傳統(tǒng)觀念存在顧忌。大新村委會書記張石政說:“我們每家每戶的做工作,花了幾個月時間。”最終,在鄉(xiāng)鎮(zhèn)干部耐心入戶宣講,村干部的率先垂范下,一戶戶村民都拆除了自家破舊的老房,全村百姓在沒有請外來施工隊的情況下,互助互建,一年半的時間,便建起了特色民居105套,依山就勢建成了2個特色活動廣場,配套有托底安置房、養(yǎng)殖畜牧小區(qū),實現了住房保障、人畜分離。同時在推進項目建設中,當地政府注重整村人居環(huán)境提升工作。通過對村內道路重新修建,鋪設青石路4153.9平方米,安裝太陽能路燈,保障了村民出行的便利;對路邊和房前屋后精心綠化,栽種部分經濟果樹,交給農戶管理。在環(huán)境改善,提升居住品質的同時又為群眾帶來了經濟效益;投資新建衛(wèi)生公廁2個、垃圾池5個,新設排水溝1300.8米,完善改造蓄水工程,一并解決了村內環(huán)境衛(wèi)生、飲水安全問題。
通過幾年的建設,小新村也真正變成了“新村”,今年被省民宗委評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qū)民族特色村。小新村通過民族團結示范村100萬元建設資金的注入,撬動了來自煙草、畜牧、水務、住建、扶貧等各部門的資金近千萬,帶動農戶自主投資投勞近3000萬元,大力改善了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提升了群眾生活品質。
住房漂亮了,道路寬闊了,環(huán)境改善了,村民也漸漸摒棄了落后的觀念,主動融入新的生活方式中。一到節(jié)日,穿著民族服裝的村民,便在家門口火把廣場載歌載舞,老老少少有說有笑。打破了臟亂與閉塞的小新村,正在以嶄新面貌走在實現小康的道路上。
(通訊員 張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