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紫塘位于富源縣東南部的塊澤河畔,隸屬于富源縣營上鎮(zhèn)迤啟村委會,距營上鎮(zhèn)4公里,距縣城36公里。紅紫塘面積0.5平方公里,海拔1652米,年降水量1100毫米,年平均氣溫13.8 ℃,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塊澤河是富源縣的第一大河流,發(fā)源于中安鎮(zhèn)支鍋石村,沿斷裂帶依山順流,自西北向東南從富源的腹地流過,一路接納了兩岸的十二條支流,出富源匯入南盤江,最后注入珠江。在紅紫塘以上,塊澤河以輕快的步伐,告別上游田園詩畫般的大河河曲風光;在紅紫塘以下蛇形迂回,裹挾萬鈞之力,將三岔河至塊澤河大橋間的層層山巒深切成箱型峽谷,以驚世駭俗的意志勾勒出滇東大峽谷的雄渾、粗獷與壯美。峽谷內懸崖陡峻,水流湍急;谷底巨石橫臥,怪異猙獰;兩岸峭壁七彩斑斕,紅、黃、藍、綠、青、白、紫,各種色彩渾然天成,如詩如畫。
紅紫塘地處烏蒙山支脈與塊澤河的山間河谷地帶,溝壑縱橫,群山環(huán)繞;四周村落密布,海丹、牛白海、河邊、灣子頭、俄沖田、坡上、魯卡、小牛街環(huán)繞其間,人口密度較大。
紅紫塘及周邊地區(qū)土壤種類繁多,以紅壤、黃棕壤、黃壤、紫色土為主,紅紫塘的地名便是因紅土、紫土遍布而來。其中的白果青泥、酸白土、大白土、紫色粘土、褐色粘土等,分布較廣、儲量極大,土質細膩,粘性極強,Al2O3、Fe2O3、CaO、MgO含量高,無污染,無有毒有害元素,是燒制黑陶得天獨厚的優(yōu)質天然原料。
富源縣是云南省的主產(chǎn)煤縣,全縣儲煤面積826平方公里,煤炭遠景地質儲量204.71億噸,預測儲量140.47億噸,探明儲量62.24億噸,占云南省探明儲量的28.12%,居云南省各縣市區(qū)之首。營上鎮(zhèn)是富源的主產(chǎn)煤鄉(xiāng)鎮(zhèn)之一,為紅紫塘黑陶的生產(chǎn)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燃料資源。
一、陶器中的黑陶
制造和使用陶器,是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標志。新石期時代的原始制陶成型工藝可以歸結為手制、模制、輪制三大類型。手制又可分為捏塑法、泥片貼筑法、泥條盤筑法三種。模制法是一種較原始的制陶方法,就是將泥料放入有形狀的模子里,待半干時取出而制成陶坯的過程。輪制出現(xiàn)在仰韶文化中期,是古代較為進步的一種制陶工藝,制陶工匠在圓形的木盤(陶輪)上盤筑坯型或修整坯體的口沿,稱之為“慢輪修整”。大汶口文化晚期,進一步發(fā)展為把陶泥放在轉動的陶輪上,利用其快速旋轉的力量,用提拉的方式使之成形,這種快輪制陶方法,簡稱“輪制”。到了龍山文化時期,輪制法興盛起來,成為中國古代制陶的主要方法,其特點是器形規(guī)整,厚薄均勻,陶壁表里普遍有密集平行的輪紋,器底往往有線割的偏心紋。
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從色調來分,有灰陶、紅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灰陶出現(xiàn)在一萬多年前,紅陶出現(xiàn)在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時期,彩陶出現(xiàn)在7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而黑陶則出現(xiàn)在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時期。
黑陶出現(xiàn)在彩陶等其他陶器之后,是因為其制作工藝難度比紅陶、灰陶和彩陶要高得多。也由于黑陶的工藝偏于繁瑣復雜,傳播區(qū)域較小,是一種較為稀少的陶器品種。
黑陶以粘土為胎,經(jīng)手制成型,在900-1000度左右的高溫下焙燒后,采取“熏煙滲碳”技術,讓炭粒子滲入陶體及表面,呈現(xiàn)出古樸自然的深黑色光澤;更因其富含活性炭成分,無論是作為炊具,還是工藝陳列器物,都具有綠色環(huán)保、天然無害的優(yōu)良特性。將黑陶器物擺放在家中,還可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
黑陶造型端莊凝重,不假修飾,全憑器體自身的黑色取勝,體現(xiàn)出一種單純的質樸美。
二、紅紫塘黑陶的源流
紅紫塘黑陶以塊澤河畔優(yōu)質的五色陶土為原料,模制法手工成型,將陶坯置入雙火口地爐、可移動式鐘罩窯中,用焦炭為燃料,以900-1000度的高溫快速燒成;然后再以松針、木屑封閉燜燒的方法熏煙滲炭著色,讓大量的炭粒子滲入陶體及表面,使陶器呈現(xiàn)出古樸自然的深黑色金屬光澤,是一種源自新石器時代較為古老而原始的制陶方法。
紅紫塘制作黑陶的歷史久遠,和其它制陶術一樣,是農(nóng)村原始自然經(jīng)濟的產(chǎn)物,是農(nóng)業(yè)的補充與衍生。它依托小農(nóng)經(jīng)濟,形成了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生產(chǎn)經(jīng)營方式;以家族內口傳心授、拜師學藝的關系傳承技藝;產(chǎn)品以實用器皿為主,走村串寨或在農(nóng)村集市中售賣與交換。
至于紅紫塘黑陶是否是居住在富源的先民們的創(chuàng)造?或者什么時候?從什么地方傳入?這些問題已無從考證。據(jù)紅紫塘老藝人唐金華、楊正清、楊三清、李橋成介紹:“我們老祖的老祖那時就會做,我們的手藝是祖?zhèn)鞯摹?rdquo;
從外型上來看,紅紫塘黑陶深黑的色彩,表面磨光、樸素無華的質地,與從富源、滇東地區(qū)、甚至云南范圍內大量出土的唐宋時期的陶制火葬罐的色彩和質地極其相似,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云南火葬的習俗和使用火葬罐的歷史始于唐宋時期南詔、大理國統(tǒng)治者的宗教信仰,后來成為南詔大理國,以及元明清時期云南地區(qū)的主要葬喪方式,一直持續(xù)到清代早期。據(jù)康熙《平彝縣志》卷二《地理志·風俗之種人》篇記載:“平彝(今富源),古名亦佐,居民多為彝人,亡故時不用棺木,多火葬,以罐裝埋。”這與當時整個云南地區(qū)的葬喪習俗一致,說明富源紅紫塘黑陶的生產(chǎn)歷史不會晚于清代,也證明紅紫塘黑陶的產(chǎn)品品種和用途,曾經(jīng)不僅僅局限于現(xiàn)在所生產(chǎn)的日用器皿。
傳統(tǒng)的黑陶制作,一家一戶即可生產(chǎn)。一間屋子、一架風箱、一張粉碎陶土的碓、幾把黃氏籮篩、幾個盆,自制一個陶輪,用頭發(fā)做成刷子,竹制成削刀,就可開工生產(chǎn)。產(chǎn)品質量的好壞,關鍵是工匠的手藝。
五種顏色的黏土和炭粉按一定比例搭配,加水調和揉制成陶泥、模制成坯;然后是涂釉泥,打磨拋光,晾曬;最后入爐焙燒,松毛上釉,一道道工序結束,黑陶產(chǎn)品就生產(chǎn)出來了。制陶工匠或家人背到集市或走村串寨以物易物兌換糧食。一般是一個砂鍋兌換一鍋細糧或2—3鍋粗糧,足以養(yǎng)家糊口。也有商販前來定購,販運到外地銷售,躉價是約定俗成“出門就加四”,比如躉買時一元一個,背出去就定價為五元一個。由于受交通條件限制,將陶器用草繩串好,系上背架,完全依靠人背馬馱運輸。
紅紫塘黑陶有一套特別的計量方法來進行陶器計量。以“厘”、“分”為單位,計算陶器的容積,陶器分大小,最小的不說,從五厘(約為1升)、一分(約為5升)、二分(約為10升)到五分(約為25升)。以“錢”為單位來計算陶器的數(shù)量及重量,“三厘砂鍋”,100個三錢;“五厘砂鍋”100個五錢;“一分砂鍋”10個一錢。從前有外地商販到紅紫塘來購買陶器,工匠問:“你要買幾錢?”商販不耐煩地回答:“至少也要萬把錢吧!”工匠笑著說:“兄弟,你打算好久運完呀!”所以俗話說:“紅紫塘的秤大,你力氣再大也背不動‘五錢’。”這其中有趣的是,他們錯用了質量與體積的單位居然也不見得不和諧。紅紫塘砂鍋價錢便宜,是家家戶戶必備的炊具,銷路極廣。那時候,人們常說:“紅紫塘砂鍋,只愁做不出來,不愁賣不出去。”
民國時期,平彝縣(今富源)營上鄉(xiāng)紅紫塘等附近村莊均有土陶生產(chǎn),以一家一戶個體生產(chǎn)為主。1949年后,多以個體或聯(lián)戶生產(chǎn)經(jīng)營。1959年,富源縣組織社辦土陶企業(yè)——陶器社,產(chǎn)量和產(chǎn)值均有所上升。
1973年,富源縣建成瓷廠,除生產(chǎn)傳統(tǒng)的黑陶之外,還組織力量生產(chǎn)土瓷碗等日用陶瓷產(chǎn)品,年生產(chǎn)能力達30萬件。1976年,富源瓷廠因技術落后、產(chǎn)量低、質量差停辦。
1978年后,紅紫塘土陶戶逐漸恢復傳統(tǒng)黑陶生產(chǎn),多屬個體經(jīng)營。1980年后,紅紫塘黑陶迎來了發(fā)展的黃金時期,最興旺時制陶戶多達二十余戶,從業(yè)人員上百人。“紅紫塘砂鍋”成為當時遠近聞名的暢銷產(chǎn)品,遠銷貴州西部、廣西北部、云南邊境口岸河口等地。
1990年后,受價格便宜、經(jīng)久耐用的金屬制品的沖擊,紅紫塘黑陶砂鍋的銷量逐漸萎縮;加之黑陶制作體能消耗大,產(chǎn)品附加值低,賺錢較少,年青人不愿意繼續(xù)從事這項祖輩世代相傳的營生;再者,營上屬于富源縣的主產(chǎn)煤區(qū),從事與挖煤相關的職業(yè),找工作容易,賺錢快、掙錢多。至九十年代中期,紅紫塘黑陶全部停燒。
紅紫塘黑陶以其悠久的歷史、天然的優(yōu)質原料、獨特的工藝技術、古樸自然的造型和廣泛的適用性,深受人們的喜愛,曾經(jīng)是家家戶戶必備的日常用具,也成為遠近聞名的傳統(tǒng)知名品牌。遺憾的是,近三十年來沒有人燒制,市面上也見不到它的蹤影。會做砂鍋的老藝人大多已經(jīng)作古,個別幸存者也已過耄耋之年,舉步蹣跚,紅紫塘黑陶的古老技藝面臨著消亡和失傳之危機。
如何搶救性保護這一頻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繼承和弘揚紅紫塘黑陶的古老技藝,一直成了當?shù)赜凶R之士的心頭之痛。
2011年初春,1983年出生,從小在黑陶中耳濡目染的張立穩(wěn)來到紅紫塘,拜在遠近聞名的黑陶制作能工巧匠、老藝人唐金華的兒子唐樹達的門下學藝,成了知名藝人唐金華的第三代傳人。
2013年,“紅紫塘黑陶坊”在營上鎮(zhèn)小牛街點火燒陶,當一件件古樸自然、泛著金屬光澤的黑陶從釉塘里取出來,標志著紅紫塘黑陶復燒成功,紅紫塘古老的技藝得到傳承與弘揚。
張立穩(wěn)在繼承紅紫塘黑陶傳統(tǒng)古老工藝的基礎上,大膽優(yōu)化工藝技術,將原1米高的臺灶式地爐,多件悶燒,改造成平地雙火口地爐、鐘罩窯單間覆燒,用焦炭代替原來使用塊煤或粉煤作燃料,燒成時間由原來的三、四個小時燒一爐(根據(jù)器型大小,可裝10-20件),提高到8分鐘燒制一件,既降低了成本,又減少了污染,同時還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產(chǎn)品合格率。
三、紅紫塘黑陶的制作工藝
紅紫塘黑陶的制作工藝分為選采原料、泥料加工、攪拌制泥、制坯成型、晾曬打磨、高溫燒制、松毛上釉(熏煙滲碳)和出爐修整等八個工序,整個工藝過程要求環(huán)環(huán)緊扣,一絲不茍。最獨具特色的工藝是頭發(fā)飛水,玉石打磨、高溫燒制和松毛取釉,核心的技術是雙層陶模翻轉成型技術與熏煙滲碳著色技術。
1、選采原料。紅紫塘黑陶選取產(chǎn)自紅紫塘周圍俄沖田、灣子頭、小牛街、魯卡、坡上及大小則勒的白果青泥、酸白土、大白土、紫色粘土、褐色粘土等五色陶土和精制炭粉為原料。這些原料富含Al2O3、Fe2O3、CaO和MgO,質地細膩,粘性極強,無毒無害,是制陶的天然優(yōu)質原料。
2、泥料加工。將采選到的白果青泥、酸白土、大白土、紫色粘土、褐色粘土等五色陶土分別晾曬、干燥;通常用腳碓舂細或木杵、石錘粉碎,現(xiàn)在使用粉碎機粉碎;再用當?shù)氐狞S氏籮篩或多孔目篩子篩分,分類裝袋備用。將制陶原料進行粉碎,有利于燒制時陶坯在受熱過程中各種物理化學反應的進行,便以燒成并獲得致密的結構,減少坯體的氣孔率,增強胎體燒成后的強度、硬度和比重。
3、攪拌制泥。按一定比例將加工好的五色陶土粉加精制炭粉做羼和料混勻,以提高陶土的成型性能,保證陶坯在高溫焙燒時不開裂、不變形,提高陶器制作的成品率。加水攪拌后置于碓窩狀圓形泥塘,用一只腳沿順時針方向踩制(用一只腳踩泥,是為紀念紅紫塘黑陶的祖師爺李鐵拐,因為他是跛腳),取出放在案板上用手反復揉搓,使泥料充分相互混合、勻均分布,增加粘性,提高可塑性。
4、制坯成型。紅紫塘黑陶的制作采用雙層陶模翻轉成型技術,是黑陶制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直接關系到成品的質量。制坯成型又可分為內模成型、水飛釉泥、麻繩鎮(zhèn)口、外模造型、泥條盤口、上系修飾等工藝工序。
內模成型:根據(jù)所做器物的型號,按相應標準用稱稱定量的陶泥,先將陶泥手工團制成圓球,在慢輪上撒上用于隔離的干粉,用手掌將陶泥球拍達成圓形泥片,再在泥片上勻均地撒上隔離的干粉;然后在陶制內模上撒上隔離的干粉,放置在泥片中間,然后一手抄底連同陶模一齊翻轉過來,置于陶輪中央,校正為同心圓。工匠一手扶邊,邊拍打邊旋轉慢輪,旋壓成型;另一手拍打底部,突出輪廓。內模成型是雙層陶模翻轉成型工藝的第一步。
水飛釉泥:在成型的陶坯胎體上,用人的頭發(fā)制作的毛刷勻均涂上用由單一蠟質礦土調成的土釉,一手加快陶輪旋轉速度,一手執(zhí)型刀修整泥面,并讓坯體厚薄均勻,同時用型刀將因坯體干濕不均、氣孔吸水產(chǎn)生的氣泡戳破,繼續(xù)修整,使高低不平的坯體表面填平補齊,并使泥料中的片狀礦物平行于坯體表面,增加光線的平行反射,減少散射,直到光滑瑩潤,成為陶器的外壁。上釉還可防止陶器滲水和減少由于收縮所造成的開裂,同時也成了一種裝飾風格。
麻繩鎮(zhèn)口:用細麻繩系住公模下部即陶坯上口,鎮(zhèn)口,防止變形。
外模造型:在陶輪上置一圓形草墊圈,將平底灰盆放置在草墊圈上,調整為同心圓;將灰盆中的煤渣灰造出砂型成為外陶模,再將做好了外表面的陶坯連同陶模一起翻轉,嵌入外陶模,同時取出內陶模。用毛刷蘸土釉修光內壁,執(zhí)板、提筒,將坯體拉高拉薄,用竹片修飾平整;再用球磨錘就著陶輪的轉動旋壓修整坯體內壁,使其光潤。最后用割線將坯體上部多余的泥料切掉,將裁切口用泥漿黏合完整,即完成陶器的初步造型。
泥條盤口:用稱稱適量的泥料,在木板上用手將泥料搓成圓形泥條,再壓制成扁平泥條;將陶坯置于陶輪上,定中找到同心圓,再用瓷片旋壓修飾內壁,使其緊密光滑;右手持泥條順時針擠壓泥條,左手掌護在器壁外與右手配合擠壓轉動陶輪,將泥條盤壓在陶坯沿口上;直筒、提筒,拔高和擴大陶坯;擠壓收口,做出外翻的折沿;水飛釉泥,球磨內壁;用玻璃線切除多余的泥料,然后用竹刀將沿口修飾整齊。
上系修飾:碾泥成條,按壓扁平;切成兩段長短一致的泥條,沿中線對稱安裝在兩則,用毛刷蘸水修飾光潔,即完成了陶器的成型。然后用細線將陶器從陶輪上割下晾曬。
陶器器蓋的制作采用泥片加泥條盤筑的方法,是一種從泥條盤筑法向快輪拉坯成型之間的過渡技術。陶工將泥團置于陶輪上,將其拍打成餅狀,用刮板抹平;然后用等長的鋼絲十字交叉定中定邊,用竹刀切去外沿的多余泥料,再將在木板上搓揉好的泥條圍邊,用手指擠壓緊密;接著快速轉動陶輪,毛發(fā)飛水,潤滑修飾,同時用手指修邊,使之圓潤光滑;最后定中安鈕。
陶器的修整主要是用人的頭發(fā)制成的毛刷、竹子制作的竹刀、木制的刮板和購買的小鏟刀。
5、晾曬打磨。晾曬過程采取曬干、陰干或烘干均可。在陶坯尚未干透時,均勻地涂上一層土釉,然后用玉石內外精心打磨一遍,不僅使胎體表面高低不平的結構填平補齊,而且讓原料中的云母片、石英等物質的顆粒平行排列于坯體表面,這些礦物顆粒有反光作用,平行排列就可以減少光線的散射,增加光線的平行反射。所以燒成后,黑陶表面熠熠發(fā)亮。陶器制作完成,在徹底曬干后擇吉日燒制。
6、高溫燒制。紅紫塘黑陶的燒制采用雙火口地爐、可移動式鐘罩窯快速燒成技術。地爐是在地下掘出爐體及通風道,在爐側接上鼓風機(舊時為風箱),用碎陶片或耐火磚砌筑爐膛。燒陶時先在爐口四周堆上碎煤灰或小炭屑,用木屑引燃后,再在爐口堆上煤塊或小塊焦炭。將要燒制的生坯先后放在兩個火口上,用陶制可移動式鐘罩窯罩在已達到溫度的陶坯上進行覆燒。由于鼓風機的作用,煤炭燃燒得很猛烈,八分鐘左右的時間,從鐘罩上部的觀察孔可以看到窯內的陶坯已由櫻紅變?yōu)殚偌t,此時陶坯溫度達到900-1000℃,已經(jīng)燒成。陶工隨即用長竿挑起鐘罩罩在另一火口已發(fā)紅的陶坯上,開始燒制下一件陶器;將已燒好的陶器挑出,放進上釉池,進入上釉工序。由于燒成的速度很快,熟練的陶工每天可以完成上百件陶器的燒制。
7、松毛取釉(熏煙滲炭著色)。在地爐后側靠墻的地方有一淺淺的圓形上釉池,池中鋪一層松針或木屑,陶工將已燒制好的高溫陶坯用長竿從爐口挑入池中,口沿朝下覆置,當正在通紅的高溫陶坯接觸到池中的松針或木屑,池中立刻燃起熊熊的大火,陶工在陶坯上再加一些松針或木屑,迅速用靠墻而立的大鐵鍋罩住,將松針或木屑燃起的大火收于鍋內燜燒。由于缺氧,鍋內的松針或木屑只能暗燃。陶工把這個還原的過程稱為“取釉”,大鐵鍋稱做“龕鍋”。經(jīng)過熏煙滲炭工序后,大量炭粒子滲入陶體及表面,陶器呈現(xiàn)出深黑色的金屬光澤。
8、出爐修整。待到煙霧漸小,打開大鐵鍋,將已著色的陶器用火鉗取出,降溫后用棕刷清除陶器上的余炭和灰塵,一件古樸自然的黑陶就燒制完成了。從高溫燒制到上釉結束,一次燒成前后大約需要15分鐘。
紅紫塘黑陶的主要器形有砂鍋、盆、罐、盤、杯、壺等,其中以砂鍋最為出名,是一種古老、傳統(tǒng)、普遍的烹制食物的陶制炊具,具有抗腐蝕、不氧化、不變色、不與食物中的酸、堿、鹽發(fā)生化學反應,存儲食物不變質的優(yōu)良特性。使用紅紫塘黑陶烹制食物,可煨、可燉、可煮、可燒,能充分保持食物的營養(yǎng)成份和鮮美味道,具有保質、保溫、保鮮的特殊功能。
紅紫塘黑陶選用當?shù)馗呱綅{谷間富含硅、鐵、鎂、鈣、鉀等元素的天然優(yōu)質陶土為原料,秉承古老的手工模制制陶工藝,以焦炭為原料古法高溫快速燒制,用松針或木屑熏煙滲炭技術著色,使陶器中富含豐富的活性炭,保證了陶器的綠色環(huán)保、天然生態(tài)、無毒無害。
源自新石器時期的富源紅紫塘黑陶,以其古樸端莊的造型,不假修飾的天然本色,廣泛的實用價值,一直是人們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用具。今天,更以其生態(tài)環(huán)保、原始古樸的特性成為人們追求返璞歸真,崇尚自然生活的必備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