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人喜歡我們的民族服飾 |
———富源小伙保嘉語創(chuàng)業(yè)記 |
董家聰 |
保嘉語,1987年12月出生在富源縣城。2011年,他畢業(yè)于云師大中文系。“剛畢業(yè)的時候當過輔警,當時也沒多想,只是想先就業(yè)。” 2014年,年方27的保嘉語創(chuàng)辦了一家小小的服裝廠。“壓根沒有想過會做這一行,自己創(chuàng)業(yè)的難度還是很大。有一次我聽一個音樂老師說,市場上一些行業(yè)需要民族服裝,雖然民族服裝比較冷僻,但是一些企業(yè)和團體還是有需求。”
抱著試試的心理,保嘉語開始走上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我跟一個親戚合伙,投入 30萬啟動民族服裝廠。剛開始只是生產(chǎn)、加工,在水寨的一個小區(qū),我雇了6個工人。民族服裝不像生活服裝需求那么大,但對工人的技術要求相當高。”保嘉語把服裝廠取名為“山咔咔民族服飾”,服裝廠建立伊始,保嘉語也沒有這方面的經(jīng)驗,只有摸著石頭過河。
“技術工人相當難找,會做民族服裝的人很少。跑人才市場,通過親戚朋友介紹,最后從沿江那邊招來了幾個大姐。”雖然招來了人,但是技術工人需要慢慢培養(yǎng)。“剛開始,只能對現(xiàn)有的服裝進行改動,技術成熟以后,才開始進行生產(chǎn)、銷售。”
“剛開始銷售渠道很狹窄,靠網(wǎng)絡經(jīng)銷,還有一些團體、單位來訂購,都是根據(jù)訂單生產(chǎn)。”漫漫長路其修遠兮,服裝的訂單隨著積累開始慢慢增多。“現(xiàn)在一年大概能銷售3000套,除了銷售,我們也在做服裝、飾品的租賃。”
“民族服裝銷售的旺季一般都在下半年,去年下半年到今年1月,一個月能銷售300多套。生產(chǎn)民族服裝的難度很大,一些團體都是有需求才來下訂單,而且還需要根據(jù)客戶的需求進行生產(chǎn),有時生產(chǎn)一套服裝需要幾天時間,節(jié)日期間訂購比較多,比如‘七一’。”一路走來,保嘉語克服了不少困難。
“曲靖本土售后要方便很多,有問題容易解決,后期維護也很方便,比如破洞、換拉鏈大家都方便。一些身材比較嬌小的客戶,我們可以當場量尺寸進行生產(chǎn)。如果是尺寸的問題,我們都會進行改動,不過有些客戶還是會吹毛求疵,很小的問題都會刁難,需要我們慢慢溝通。”保嘉語說。
“有些衣服一天都加工不出來,因為民族服飾上的飾品基本要靠手工,如果衣服上有3000多個亮片,那么需要6000多針,非常繁瑣,全部要靠手工一針一線的縫。如果是簡單的連線片,誰都愿意用機器代替手工,不過大部分衣服上的亮片還是用手工,特別是頭飾,還有晚禮服。手工復雜的,一天一人勉強能完成一套,有時要忙到晚上11點。”保嘉語和店員有時忙到很晚才能休息。
“現(xiàn)在我把店搬到了市區(qū)里,雖然這里的開支比較大,但更方便客戶到店里來挑選。曲靖本地客戶在網(wǎng)上看到我們開店,咨詢以后都會到店里來買,我們非常歡迎他們來,面對面容易溝通交流,而且他們在我們店里能看到實物,能更好地確認是否是他們所需。”得到客戶的認可,保嘉語感到很欣慰。
現(xiàn)在不僅僅是在省內(nèi)銷售,保嘉語還把自己的“山咔咔”民族服飾銷售到了省外、國外。“銷售渠道在慢慢打開,不過批量大的單子還是從外面進來的,香港、馬來西亞、美國都有需求。我們有個QQ群,大家在群里共享資源。馬來西亞的客戶下一次單都在萬元左右,算是比較大的。”保嘉語說,隨著時間的積累,保嘉語準備聘請裁剪師傅,著手設計自己的民族服裝。“路還有很遠,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歡我們的民族服飾。”
責任編輯:李關惠